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现代物理分论坛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次数:



  

论坛简介

  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现代物理分论坛以“召唤新时代青年英才,共建学科发展人才高地”为主题,旨在大力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精英,建设一流师资队伍,集聚一批未来科技领军人才。本论坛通过学术报告、学术交流讨论等形式,围绕国际学术前沿探讨学科热点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合作,加强青年学者对我们发展战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全面了解,现代物理、核物理研究领域储备优秀青年人才。

  论坛拟于20252月中旬举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报名参会,共谋发展!

 

学科领域

物理学

   核物理

   粒子物理

   核技术及其应用

   原子与分子物理

   核相关理论与计算物理

交叉融合研究

   光子核物理

   先进核能含聚变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核技术

   天体核物理

 

申请条件

1. 遵纪守法,思想品德端正,学风优良,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学科研事业;

2. 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3. 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博士学位;

4. 从事物理学及其交叉融合领域相关研究,在本领域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人才待遇

1. 工作条件:国际一流的科研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环境;

2. 科研配套:一流的资深教授、科研平台和管理团队;

3. 薪酬待遇:学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4. 住房条件:过渡期可租住全装修人才公寓;

5其他支持:子女可享受优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资源,解决子女入学后顾之忧。

 

申请方式

  请申请人2025年2月10日前将以下电子版材料发送至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邮箱fdxws@fudan.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姓名-单位-学科方向)。待主办方审后,向受邀学者发送论坛邀请函。

* 个人简历

* 代表性学术成果3篇(近5年内)

* 科研综述

* 学术报告中英文摘要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86-21-65642782

联系邮箱:fdxws@fudan.edu.cn

 

 

联系方式

物理学联系人

  核物理方向:陈金辉研究员chenjinhui@fudan.edu.cn

  粒子物理方向:沈成平教授shencp@fudan.edu.cn

  核技术及其应用方向:张斌教授binzhang@fudan.edu.cn

  原子与分子物理方向:姚科教授keyao@fudan.edu.cn

  核相关理论与计算物理方向:孔青教授qkong@fudan.edu.cn

交叉融合研究联系人

  光子核物理方向:陈金辉研究员chenjinhui@fudan.edu.cn

  先进核能含聚变科学与技术方向:施立群教授lqshi@fudan.edu.cn

  生物医药核技术方向:王旭飞教授wangxufei@fudan.edu.cn

  天体核物理方向:何建军教授hejianjun@fudan.edu.cn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

诚邀海内外青年学者参加本届论坛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简介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始建于1958年12月,曾用名原子能系、物理二系,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批设置原子核物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机构。1997年,改组为现代物理研究所,专司科研与研究生培养。2009年,组建核科学与技术系,恢复本科招生。

   系所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批设置原子核物理专业的研究机构。在吴征铠院士、卢鹤绂院士和杨福家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师生的努力建设,我系成为国内核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高地和高端人才培养重镇之一。本系自195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全国首批核物理与核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之一,196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本系拥有1个本科专业,即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即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即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建系以来,累计培养本科生3000余人、硕士300余人,博士200余人。我系师生长期活跃在核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为新中国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著名的58中队62041”的传奇故事。部分杰出成长为中国核武器和核能事业领军人物,如胡思得、朱祖良、欧阳晓平、赵志祥等;部分杰出系友成长为核科学与生命健康交叉领域的先驱人物如陈凯先、柴之芳、陈群等。目前在读本科生130人、研究生220

   我系目前有专任教师55名,高水平人才占比超过40%,是一支以院士领军、杰青和四青人才为骨干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我系建有国家基金委上海核物理理论研究中心、核物理与离子束应用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离子物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上海EBIT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正在承担包括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计划及杰出青年基金在内的各类国家级研究项目100余项。过去5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数年均增长25%,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我系学术交流活跃,BNL-STAR实验和sPHENIX实验等世界主要核物理大科学装置实验的中方领衔或骨干成员单位。我们也与国内一流学术机构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等保持长期紧密合作。

系所重点发展五大学科方向——核物理、粒子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理论与计算物理。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主要依托国内外大科学装置,包括我国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锦屏深地实验室、上海光源、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中心(KEK)的Belle Belle II 等开展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目前是BNL RHIC-STAR实验和RHIC-sPHENIX实验、日本KEK Belle 与Bell II实验、北京BES III实验、欧洲LHC-ALICE实验和LHC-CMS实验的中方领衔或骨干成员。重点开展重离子物理、放射性核束物理、QGP物质、手征磁效应、反物质、激光核物理、微子物理、CP破缺、奇特强子态、重味物理、τ轻子物理及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等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同时承担sPHENIX实验、Belle II实验、希格斯工厂的探测器研发,包括晶体量热器、电磁量能器、闪烁体探测器等。理论方面通过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有效场理论等理论工具研究QGP物质、新强子态、希格斯粒子的研究。

   原子与分子物理主要依托实验室自主建设的电子束离子阱装置、高电荷态离子碰撞平台、自旋极化原子精密测量实验平台等装置开展高电荷态离子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碰撞、新概念等离子体物理及其光谱诊断技术、量子光学与精密测量等方向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核技术依托串列静电加速器等技术平台,开展离子束分析技术、核微探针技术、极端条件下材料辐照损伤物理、聚变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及效应、新型反应堆结构材料和屏蔽材料、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靶材料、生物医学物理和科技考古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理论与计算物理主要依托高性能计算平台,开展高精度原子结构和原子碰撞、材料的物理设计、高能量密度物理、新型加速器原理、核材料性能、中高能核结构理论、新型反应堆多物理场耦合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研究。

   当前,系所实施“三五四”战略,即坚持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应用物理三大研究范式并举,继续夯实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迎头赶上;深耕五大学科方向,以核物理、粒子物理为引领占领世界前沿,核技术、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与计算物理齐头并进争取国内一流;大力拓展四个交叉融合研究领域,有组织地开展光子核物理、核天体物理、生物医学核技术、先进核能等领域的研究。通过全面实施“三五四”学科发展战略,力争让复旦核学科较短时间内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准,跻身上海市高峰学科之列。

热烈欢迎有志于攀登核科学与技术世界前沿、实现个人价值的有为青年加盟我们。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现有研究平台与设施

核物理计算中心:具有同时处理3000任务计算能力。快速磁盘阵列热存储容量达200T(全闪存);温存储1P(闪存机械磁盘混合)。数据交换主干带宽25G、100Gbps,实现路由交换数据的保护容错机制。同时提供GPU机器学习平台,用于A.I.机器学习在核物理方面的探索研究;为中低能/光核物理/RHIC-STAR/LHC-ALICE数据模拟、分析,核理论模拟、模型计算以及GEANT4探测器模拟计算等需求提供稳定支撑和保障。近期拟升级为同时处理5000~8000任务,2P存储。

光核物理方面,主要依托300TW飞秒强激光、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上海光源电子康普顿散射伽马线站(SLEGS,伽马能量1---20MeV)、利用筹建的上海自由电子硬X射线(SHINE)的8GeV电子建成更高能量(200MeV—8GeV)的伽马束流线。


 


 

 


 


 

基于加速器的核技术及其应用:现有NEC 2×3 MV串列加速器一台,正在新建高性能2×6 MV串列加速器,能满足10 MeV及以上能量级的离子束应用需求。已建成离子微束终端、多功能离子束分析和辐照终端、离子束科技考古终端、纳米束高分辨率成像终端。



 


 



 


 


EBIT与高电荷态离子碰撞平台实验室:建有国内唯一的低温超导高能电子束离子阱(EBIT)装置以及高温超导与永磁低能量EBIT装置,可产生从质子到U90+离子在内的所有稳定核素离子,同时配备覆盖全波段的光谱学测量平台;此外本实验室还建有基于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ECRIS)高电荷态离子碰撞平台全息动量谱仪及离子碰撞微分截面测量平台此外,正在建设一台精密潘宁阱,用于开展基于高电荷态
冷离子的精密测量。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将紧扣发展要务,深刻分析发展新态势、新机遇、新挑战,计划以创新为引领,以持续深化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欢迎有志于攀登核科学与技术世界前沿、实现个人价值的有为青年加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