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系所概况  历史沿革


图:1965年我系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由国产材料生产的静电加速器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其前身为早在195812月成立的复旦大学原子能系1977年改称为原子核科学系),又称物理二系。建系时设有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并从物理系和化学系调入学生学习专业。第一届学生于19607月毕业。19599月开始按本专业招生。1986年放射化学专业拓宽并改名为应用化学专业。1987年原子核物理专业也拓宽为应用物理专业。1994年两本科专业分别并入物理系和化学系统一招生。19977月,复旦大学根据对本科专业调整的需要,物理二系建制撤销,原应用化学专业改建,成立环境科学系。原应用物理专业改建,沿用现代物理研究所,只从事研究生培养。


近年来我国核能源与核技术应用事业出现了强大的复苏趋势,核科技骨干单位(如: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各大医院等)向复旦大学提出希望长期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核技术专业毕业生将在可预见的久远将来有良好的深造机遇和就业前景。复旦大学领导层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后认为: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核科技人才培养和核科学研究的指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旦大学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能力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以及人才培养环境条件好的优势, 继续为国家培养紧缺的核科学技术人才、积极开展核科学研究,这是复旦大学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决定重建核科学与技术系,设置本科核技术专业。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设立核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9年秋季开始招生。在20107月,本科核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入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每年大约招收30名本科新生。


物理二系从1962年开始招收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专业的研究生。1966年停招,至1978年恢复招收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硕士生,1981年增收物理化学硕士生,1986年增收原子分子物理硕士生,1992年又增收环境化学硕士生。1982年开始招收原子核物理博士生,1984年增收物理化学博士生。1985年开始接受原子核物理和物理化学博士后。该系在全国高校中第一批设置原子核物理专业,建立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是国内主要核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是全国首批核物理与核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在1993年全国核物理与核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评比中获硕士点第一名,与北京大学并列博士点第一名。自1958年以来累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2348名,硕士198名,博士77名。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与核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在杨福家院士的领导下,本学科在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核分析、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积累。目前有两个二级学科:原子分子核技术应用


“原子分子”二级学科是一个新建的学科,于2003年成为博士点,2007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邹亚明教授和Roger Hutton教授。在这一学科中,我们拥有自行研制的国内第一台(也是唯一的一台)、国际第八台低温电子束离子阱(EBIT)装置,其电子能量已经在国际上同类的12EBIT中达到第二位。在国家的大力投资下,在上海EBIT上目前已经建立了先进的高精度光谱学研究和碰撞研究实验平台。这些研究平台在分解研究高温等离子体中的微观物理过程方面、在实验模拟天体等离子体和核聚变等离子体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在上海EBIT的碰撞研究平台上,我们研制了全信息碰撞谱仪,可用于精细研究光子、电子、原子和分子相互之间的碰撞动力学;同时我们也自行开发新型的探测技术。这些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原子分子二级学科下,我们也积极开展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包括激光加速技术的理论研究,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激光极化原子、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量子光学通讯等。


“核技术应用”二级学科有悠久的历史,是全国首批博士点,曾经是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施立群教授,沈皓教授。在这一学科下,曾研制成功国内能量最高的质子静电加速器,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80年代末期,应用离子束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进了80年代水平的美国NEC公司生产的2×3MV串列加速器,开展了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基础、离子束分析及应用和离子束材料物理的研究,成为在基于加速器的离子束物理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国内起步最早单位之—。稀土离子能级超精细结构方面的研究当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在理论核物理与原子物理方面,为我国高科技项目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数据。目前重点应用离子束分析方法、同时发展和综合应用其它固体表面层的分析方法,开展材料、生命、环境科学等交叉学科中的创新性基础理论与实验方法研究。其中离子束分析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氢氦同位素分析、核微探针分析、考古分析等方面颇具特色。


鉴于科学研究前沿的交叉和融汇的特征,为了便于交流和管理,我所|系目前在国家二级学科划分的基础上把科研工作分为精密测量物理,高电荷态离子物理,加速器物理理论计算四个研究方向(具体内容详见科研主页)



图:2004年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加工(国际第八台)的低温超导高能电子束离子阱装置(Electron Beam Ion Trap, EBIT)在我所成功出束。图为2011年改造成功后的新上海EBIT,也是国内唯一一台EBIT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