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二系1966届校友毕业五十周年相聚母系
发布时间:2016-10-08   浏览次数:

物理二系1966届校友毕业五十周年相聚母系

文 杨卉 严成龙 陈伟 傅朝

摄 欧阳雨婷


2016925日,复旦大学物理二系1966届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活动在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多功能厅举行,核物理专业和放射化学专业共35位校友欢聚一堂,共叙师生情谊。原物理二系系主任郑成法老师、放射化学专业的郑企克老师、1966届校友指导员陈建新老师和现代物理研究所总支书记王万春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久别未归,心系母系的老校友们一大早就抵达多功能厅。阔别五十年后重逢,老校友们都开心得如同孩提一般。他们回忆着那些年丰富的学习生活,交流各自在岗位上的建树和引以为豪的工作,分享老年生活中的趣闻,同时也怀念那些已经离他们远去的老师和同学,不禁感慨万千。


图为校友们重逢

  

图为物理二系1966届校友旧合影照

图为物理二系1966届校友返校活动合影(感谢刘德康校友提供合照)

  

1966届校友毕业后工作分配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院,上海的原子核研究所及光机所,地处西北及四川大三线的核工程系统。班里同学基本都获得副高级以上职称,身为学术带头人或工矿企业的高层领导,多位同学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们毕业正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毕业分配被推迟一年左右,有几位被分配到了与专业无关的岗位。等待分配的日子,大家曾在一起相互坚守、相互鼓励,在漫长的日子里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他们在挫折中帅气地转身,坚定着力争上游的决心,凭自己的艰苦努力和卓越表现,或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或辗转回到原属于自己的科研岗位。改革开放后,老校友们抓住国家开始重视核事业的发展的机遇,积极投身于核科学的建设,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智慧和汗水。老校友们这几十年的工作和奋斗,他们的热情和奉献,足以让每一个复旦人铭记。

上午10点整,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正式开始,由1966届校友徐一帆主持。徐一帆校友首先介绍了出席人员情况,并代表同学深情致辞:“在这五十年中,我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工作岗位是在专业或不在专业,我们都能凭着在复旦铸就的科学素养和理论功底出色完成职业赋予的各种任务;千里万里无论到哪个地方,我们总会回忆起老师们的亲切身形和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温暖场景,让我们能够从容面对一切世态冷暖。”紧接着,徐一帆校友提议大家起立,为已故的卢鹤紱老师、王福山老师、秦启宗老师、郦庚元老师、王文基老师、陆全康老师、毛清献老师、李长林老师、翁凤祥老师和谢授松同学、薛祉伦同学、郑荣光同学、卢永强同学、邱孝玖同学、曹东同学、沈建敏同学默哀一分钟。

放射化学专业的郑企克老师、物理二系系主任的郑成法老师和核科学与技术系的王万春书记分别向校友们介绍了物理二系五十年来的变化:核物理专业曾暂停招收本科生,近年来重新恢复,即现在的核科学与技术系;而放射化学专业逐渐演变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部分领域并入化学系。慨叹变迁的同时,大家非常关心母系的情况,期待母系能排除万难,蓬勃发展;听到母系2016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招收了38名新生,老校友们都很开心,并对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深情叮咛。陈建新老师仍以指导员的身份,将校友们生活的近况侃侃而谈,对老校友们的健康表达了殷切的关心,希望在古稀之年的各位能够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在经历了磨难和人生这几十年后可以归于平淡,但仍有所坚守。

图为校友们集体为已逝世的老师和同学默哀

  

母系近况介绍(左起分别为陈建新老师、郑企克老师、郑成法老师、王万春老师)

  

活动的最后,裘惠源校友向同学展示了纪念视频,记录那段难忘的岁月,再现当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场景,那段艰苦而激情飞扬的岁月让校友们感慨万千,而时代变化和国家进步又让大家激动万分。范望平校友向大家分享了退休以后他自娱自乐的研究项目:三文鱼回流如何用极少的能量储蓄完成长距离的游行。他将三文鱼简化为由十几节骨节相接的模型,发现当骨架以正弦方式运动时,可以达到近90%的能量利用率。他期待这一项发现可以替代螺旋桨结构,完成对潜水艇前进方式的改进。在座的校友听得津津有味,结束后不断地讨论。校友们的科学素养早已注入骨髓,渗透在日常的方方面面,早已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俗的趣味。

图为范望平校友分享退休后的科研探索

  

在众多优秀的校友中,我们采访到了四位人生经历各有不同的老校友。刘德康校友在科学研究中有杰出的工作,并因此荣获过许多国家自然科技类奖项;范望平校友专攻电气和机械技术,与国外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一争高低;林嘉来校友从事政治,一心一意以为国家有所贡献为目标;黄以主校友在跌宕中仍不懈奋斗,成为工矿的高层管理。他们的经历可能不同,人生体会各有侧重,但是他们有统一的特点:豁达、认真,充满对母校的感激和热爱。

这一次物理二系1966届校友毕业五十周年的回访活动意义非凡!欢迎老校友们常回家看看!



  

  

  

  

  

  

  

  

  

  

  

  

  

  

  

  

  

1 校友访谈记录

DSC00551访谈|刘德康现上海光源总工程师

刘德康校友在科研工作上有卓越的成就,他先后参与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上海光源项目和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的建设,因自己卓越的贡献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当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他轻描淡写地带过了刚毕业时待分配、去农场改造的经历,直奔自己在文化大革命的环境下抓住了在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的工作机会:与其他人浑浑噩噩或热心政治不同,他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学习新知识。待改革开放后,中央在一批有学识有远见的老科学家们的建议下批准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实施,刘德康校友凭借他扎实的学识被挑选负责直线加速器诊断系统及主定时系统,并获一等奖。老先生的言语中透露着一份坚定:“怀才不遇另当别论,而有遇无才就是自己的问题。”他说,知识总是在更新,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要自己主动去储备的,只有时刻准备着自己,才能在机会来的时候大放异彩。


文本框:图为刘德康先生当被问及如何在文革的环境下做到意志坚定、目标清晰,老先生以谢家麟先生变卖家产买加速器仪器运回国内作答。他补充道,正是有一批老科学家,如赵忠尧、王淦昌、钱三强这些人的经历,让他备受鼓舞。中国核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可以像老前辈们一样对国家有所贡献,是他毕生期望的,他也因此而不断努力。正是祖国需要建设大型同步辐射光源,刘德康校友又参与并负责了上海光源的加速器控制系统;正是国家需要对重离子治癌技术的研究,他又投身于这个关乎平常百姓,与黑瘤斗智斗勇的领域。

“到底是要满脑袋,还是要满口袋?”老先生如是般强调,专注于科学必须要身立名利场外。在现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他期望年轻的同学们可以尽早规划人生,选择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一旦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想法,就要坚持不懈。遇到不会或暂时不能解决的,就目标明确地去学习;遇到暂时可能无关紧要的,就思考其中值得记录以日后借鉴的地方。总结起来就是,掌握好学习方法,坚持积累经验。除了严肃的训诫,先生还鼓励年轻的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他一边乐呵呵地把平板电脑中关于自己雕刻核桃、蛋雕、摄影、弹钢琴的内容展示出来,一边说“工作重要,不能只关注工作,也要对艺术和美有自己的追求”。

  

  

DSC00601访谈|范望平曾任美洲中国商贸联通公司总裁、总工程师

范望平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老先生说是他父亲愿望打败日寇,天下太平。国家受到的苦难和屈辱,因幼时的经历让他对其有着更深刻的印象。中学和大学时期,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使得范先生成为一个基础知识扎实,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知道爱什么,恨什么,一腔热血的青年。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子核研究所,工作三年后被告发为“反动派的儿子”,调离了研究所。极左盛行,知识分子“一无是处”。可他在基层领导的支持下,坚持搞了几项科技革新,小有名气。文革结束后,范先生被指派至一科研机构,后被调至省商业厅科技处。在成功破解并调试了美国特种仪器公司的新型测试系统后,被该公司的访华专家看中。组织劝说后,想到外国技术对国家的重大意义,他与该公司签订了合同成为了中国的技术代表。在公司的理论和实践考试中他取得了第一。公司总裁副总裁十分高兴,他国学员也诧异万分,用老先生的话说就是“他们不知道我有在中学时代就奠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复旦大学的身后功底,更不知道我有为中国人争气的决心

文本框:图为范望平先生和意志”。

工作十多年,范先生多次往来中美之间,接连被聘为欧洲14家公司的技术总代表,后又转至英国公司。见识并学习到了很多的先进技术。设备远运后经常会有老外专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欧美公司“设计的人不动手”的通病,凭借着范先生充足的知识功底和实践经验,难题到他手中都能迎刃而解。像SANTEXLASSER等公司都曾经通过得到范先生的帮助,解决了燃眉之急。99年范先生为儿子的深造移民加拿大后,以能解决你们95%的电子电气问题和60%以上的机械问题的自信回答任职,而且完成的科技项目让公司多次得到了政府奖励。他在和外国工程师,科学家一起工作时,会时常提醒自己:我是中国人,我要比他们更努力,干得更好。要做到这一点,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

范先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当谈到学校对他的影响时他说道“回想起来,天山中学和复旦大


学给予我的恩惠,始终陪伴着我的人生。”为了感恩社会,报答国家,退休后也常回公司去解决一些重大技术问题,而且范先生现在仍在做研究开发,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

  

访DSC00558|林嘉来现全国政协委员

林嘉来校友在经济方面,扶贫开发项目以及学术方面都担任过要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总共向中央提出了300多项提案,并且大多数都被批通过,著名的提案有实行二胎政策,确定国家航海日提案等。

在被问及为何当时会填报物理二系时,林嘉来校友回忆道,他之所以选择物理二系这个专业,一方面是因为兴趣,而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国家没有两弹一星,国防力量薄弱,考虑到国家在这一方面的需要,一腔热血地填报了这个专业。他还十分怀念地讲起了他大学的学习生活,大学5年期间,他担任过复旦大学的图书馆志愿者,所以图书馆管理老师都认识他并且经常借他书看。在阅读中他如饥似渴地翻阅了大量书籍和文献,不仅是专业内,专业外的他也读,而且还读进去了,读得十分透彻。正因为如此他学到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这也为他以后在各个方面都工作得非常出色打下了十分深厚的基础,并且他还将这种大量阅读,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去。

文本框:图为林嘉来先生因为文革,林嘉来校友延后一年毕业,毕业后下放到农业机械制造厂工作。虽然工作分配和同学们的大相径庭,和专业与理想脱节,但他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完了全部的机械制造知识,迎难而上,保持着乐观的工作态度和不断拼搏的动力。最后,凭着优秀的工作表现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成功转到与核科学相关的工作。但是,他没有就此止步。对于他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国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他的工作岗位,所以他后来由于机缘巧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现在。

最后他将邓小平同志的一句格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对现在核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的寄语。望同学们志存高远,为祖国可以有所作为。



访谈|DSC00554黄以主 核物理系1966届班长

黄老先生身上自然地散发出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恬淡。经采访才了解到,黄老先生受文革影响,毕业于核物理的他没有被分配到相关的领域,而是去了一所毫不知名的小工厂,去从事一件完全陌生的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会因此而消沉、迷茫并最终一无所成,更何况对于身为一届优秀同学的班长,一个一心想要为国家做出个人贡献的人,一个有着专业科学素养的复旦大学生。但是黄老先生有作为复旦人的傲骨!他从不放弃,刻苦钻研。面对全新的工厂任务,他查阅书籍资料,询问前辈们的经验,力争在同事们中做到最好。在他看来,要以复旦为自豪,便不能辱没了复旦学子的精英气质。人总会遇到不如意,有一些事情确实应该及时放下。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的主旋律仍然应该是奋斗。奋斗也是要讲求方法的,他提到:“复旦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是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帮助他脱身于窘境,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老先生也因此建议同学们:“要在大学四年里打好基础。更要懂得自学,擅长实验,这样才能在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文本框:图为黄以主先生  

  

  

  

2:物理二系1966届校友当年风采

  

  


视频云复旦下载链接:http://sharelink.cloud.fudan.edu.cn/link/laBCyBFbaXJBeXEoz74kXLNBWO6YV5ZU1Qd0Vj6Y2BHR4LCLlCFrl5nkK9vVJmf4DdKjjm3AVmAY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