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第四届电子离子对撞机亚洲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07-17   浏览次数:


202471日至75日,由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电子离子对撞机亚洲地区工作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旨是深入研讨亚洲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家们如何更有效深入地参与正在建设的、选址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NL)的电子离子对撞机(Electron Ion Collider, EIC)的科学研究,当前阶段主要涵盖EIC探测器系统的研制、主要物理科学目标及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EIC通过将没有内部结构的电子轰击质子和更重的原子核,被视作具有超高分辨率的“三维电子显微镜”,可以探索核子内部夸克胶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将进一步拓展人类所能探索到的微观物质世界的尺度。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等活跃于EIC科学研究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

会议主题主要包括EIC现状、亚洲各研究单位参与EIC项目进展及规划、EICePIC实验各子探测器系统如电磁量能器、时间投影室、前向探测器研制等多方面的工作;物理研究则围绕喷注、强相互作用相结构、重离子超周边碰撞、自旋极化、奇特强子态等内容展开。会议开始,来自美国BNL实验室的EIC实验项目副主任Elke-Caroline Aschenauer 研究员作关于EIC项目整体进展报告,介绍了EIC项目和ePIC 探测器建设的进展以及国际上参与EIC合作情况;随后,美国Lehigh大学Rosi Reed教授作了关于EICePIC国际实验组建设进度的报告;美国Temple大学的Bernd Surrow教授作了EIC物理研究的主题报告。我国活跃在EIC物理的多位专家参会并做邀请报告,包括山东大学梁作堂教授作关于共线扩展和极化碎裂函数的报告等。

会议召开期间,与会专家就EIC研究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和交流,在探测器联合研制和物理研究中达成了多项共识。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第四届电子离子对撞机亚洲研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