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教授倡导的“极端等离子体:从夸克-胶子到聚变能”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聚焦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与核聚变等离子体两大前沿方向,深入探讨极端环境下物质多尺度复杂行为的研究进展与挑战。会议邀请了全国相关领域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聚焦两大物质极端形态: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存在于数万亿开尔文极端高温或极高密度下,是强子物质(如质子、中子)解禁闭后形成的全新物态。其研究是连接物理微观世界与宇宙学宏观尺度的关键桥梁,为检验量子色动力学(QCD)基本理论提供了终极实验室。
聚变等离子体:核聚变装置(磁约束或惯性约束)中产生的数亿度高温电离气体,是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的核心介质。其研究致力于驾驭“人造太阳”,为人类提供清洁、近乎无限的能源,不仅挑战高温等离子体“反常”输运、稳态控制等科学极限,也驱动着高温超导、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集群发展,是能源革命的战略制高点。
(马余刚院士致开幕词)
开幕式:倡导跨界融合
8月12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幕。马余刚院士代表主办方复旦大学致欢迎辞。他特别指出,尽管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与聚变等离子体同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II学科,研究方法也存在相通之处,但此前鲜有学术会议跨越这两大领域。他殷切期望通过此次跨界交流,促进两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识相知,为未来开展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场景1)
搭建跨界交流平台:
会议精心设置了QGP与聚变等离子体两大专题环节,为与会专家提供了深入交流与碰撞思想的平台:
1. QGP专题:
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周代翠教授、山东大学黄性涛教授、北京大学宋慧超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本威教授
* 山东大学梁作堂教授综述展望了QGP整体极化物理。
* 华中师范大学秦广友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唐泽波教授分别从理论与实验角度报告了QGP研究新进展。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群教授探讨了Wigner函数在刻画QGP极化性质中的关键作用,并比较了QGP与聚变等离子体的异同。
* 华南师范大学杨帅教授介绍了CMS合作组在光致矢量介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 华中师范大学刘峰教授、复旦大学严力教授分别就RHIC上的最新QGP集体流实验及QGP热化问题作了报告。
* 中国科学院大学黄梅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浦实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庞龙刚教授分别围绕QGP的手征效应、流体理论和数值模拟等前沿方向分享了研究进展。
2. 聚变等离子体专题:
主持人:中科院物理所李定教授、浙江大学盛正茂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晓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坚教授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陈伟研究员、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仇志勇研究员分别从实验与理论角度探讨了未来聚变堆燃烧等离子体面临的关键物理问题。
* 西南交通大学许宇鸿教授介绍了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张锋研究员、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研究所肖德龙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武松涛教授分别就强激光驱动强辐射源、Z箍缩驱动聚变、磁压缩场反位型聚变方案等前沿技术的最新突破作了精彩报告。
* 清华大学高喆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正汹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张文禄研究员分别分享了磁约束等离子体波加热与电流驱动理论、托卡马克大规模磁流体模拟、阿尔芬波扫频新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辉山教授、苏州大学冯岩教授分别概述了快粒子与湍流相互作用、尘埃等离子体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
(会议场景2)
跨界碰撞,启迪未来:
会议专门设置了讨论环节,分别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一飞教授和复旦大学的许敏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与聚变等离子体在物理概念、研究方法上的异同,特别是二者在处理多体问题手段上的相通之处,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热烈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跨界会议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成功搭建了沟通桥梁,为未来两大领域专家开展实质性跨领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中科院物理所李定教授为本次会议赋诗一首:
【乐府】江湾行
步韵王维《洛阳女儿行》
兼贺“极端等离子体:从夸克胶子到核聚变研讨会”
李定
沪上江湾水云居,早起追寻昨梦余。
湿地清凉润心肺,惊鸿掠水戏荷鱼。
湖岸风光遥相-望,移步换景不迷向。
蜻蜓振翅寻支点,良禽飞出青纱帐。
莫道初秋不如-春,跨界贤集绝无伦。
夸克浓汤真玄妙,灵犀暗通聚变人。
大小爆炸炎似-火,质能互变慰烦琐。
学科交叉添雅趣,若修禅意须打坐。
以石攻玉炼精-华,刚敏相济成大家。
羲和现世催复旦,期盼早日揭面纱。
【注】夸克浓汤: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羲和:太阳女神。打坐:指两天研讨。复旦:此处喻人造太阳出现。
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主办,组织委员会成员包括马余刚院士、许敏教授、陈金辉教授、赵杰研究员、郭志彬研究员等。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