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聚焦于备受关注的物理谜题——“X17粒子”的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主办,邀请了来自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X17粒子的研究进展、理论解释及实验探测方案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自2016年匈牙利Atomki研究团队首次报道在8Be核的Internal Pair Creation(IPC)过程中出现正负电子对角分布异常以来,X17粒子作为一种假说中可能存在、质量轻且与标准模型粒子相互作用极弱的玻色子,引发了核物理、粒子物理等领域的广泛关注与争论。与会专家回顾了近十年来X17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理论模型、多实验平台的验证结果、以及与暗光子、第五种力等可能联系的探讨。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教授致开幕辞,他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和目的,并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山东大学熊伟志、蒋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陈旭荣、冒立军、仇浩,兰州大学牛一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范功涛,复旦大学周波、何万兵等先后聚焦于X17粒子的理论研究、已有的实验测量与加速器装置条件等展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复旦大学赵杰就X17粒子的寻找提出了创新想法和实验探测方案设计等。
作为物理学界的热点议题,X17粒子本身存在巨大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它可能是“第五种相互作用”的信使,而另一些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已知物理效应或实验系统误差。但无论如何,对它的独立检验意义重大。一旦“X17粒子”能得到证实,无疑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本次研讨会特别就利用国内实验条件开展独立测量验证的可行性与科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讨论环节由马余刚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梁作堂教授、同济大学任中洲教授、北京大学许甫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峰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再国教授、山东大学黄性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保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王倩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冯兆庆教授、南华大学罗文教授、复旦大学方德清教授、马国亮教授等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国内新的实验装置已具备了对X17粒子进行独立检验的优越条件,这将为验证其物理性质、厘清其存在与否提供关键依据,并有助于在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中提供潜在的实验支撑。
会议在热烈讨论和积极交流中圆满结束。本次研讨会为未来国内开展相关实验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国内科研力量参与这一国际热点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资助。